一个北中医学生的跟诊体会:从自由王国到必然

作者:李兆祯-杏园金方官    浏览次数:    日期:2017-09-25

来到国医院参加金方读书会并得到允许跟诊,我不由想感慨一下缘分的神奇。

去年9月份来到这里之前,我在5月份辞别了我之前跟过的老师,为什么呢?因为我发现走错路了。当初自己没有听家长的话,急功近利之下执意认为自己跟对人了,结果花了将近一年时间,落得个人财两空却一无所获,反而搭进去自己许多东西的下场。这以后的我整个人处于一种迷惘的状态,想学却不知道跟谁去学。

最初开始抄写背诵《伤寒论》的时候,也是一种挣扎的心情。好在有读书会大家的陪伴,坚持到了现在。假期里再读院长所写《国医薛培基》一书,觉得真正看到了我所向往的,心目中的大医形象,由衷赞叹老先生的为人处世。

来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读书会将近两个学期,被薛钜夫院长的人格魅力所感染。说起来其实很惭愧的,我们在坚持某件事上,执行力之差,远不如院长。无论是发语音,背书,写讲义,都不能完全按照要求完成。期间我也萌生了想跟随院长抄方学习的想法,几番踌躇提出申请,最终还是得到院长允许跟诊,十分开心。

“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”。在去年第一次读《国医薛培基》的时候,我突然明白了让我们抄书数字数的原因,既是当年老先生学习经历的一脉相承,也是磨炼心性的一种修行。虽然自己各方面还不够好,但却切身体会到了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”在自身的受用,相信随着自己以后的学习,这种体会将会越发强烈吧。

假期前半段跟诊,除了诊疗病人的收获,其余受用的地方也很多。比如院长对我们要求首先知其当然,再知其然,最后去探求其所以然,循序渐进。学习之经历,从自由王国到必然王国。随着对中医的理解的加深,在病人身上进行实践,在实践中体会,我以前常犯现在仍犯的毛病就是过于贪心或者过于焦虑,在学习上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,给自己制定看似可及的目标,最终却不能完成,反过来挫伤自己的积极性,然后恶性循环。自己虽然也背过“宽为限,紧用功,功夫到,滞涩通”的句子,却始终难以落实在现实生活,尤其是中医的学习上,常常自嘲:“间歇性振作,持续性颓废”,而事实也与这句玩笑话颇有相符之处。我的理解是,知其当然是继承最有效、最实际的临床经验;知其然是辨别诸方剂的使用条件,包括其原方的适用范围;知其所以然就需要探求立方的法度,鉴别相似方剂的异同点。而从自由王国到必然王国的启示,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对自己之前走弯路的懊悔情绪,所谓“念念不忘必有回响”,找一个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中医知识应用在病人身上,而不用去做一些无谓的课题研究的学习途径,在我看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。

院长对问诊之工细,可以讲是我之前之所未见。

《中医诊断学》课本上所言之处,大家平素皆不当回事。比如十问歌问二便,大家一般都只问,“你大便正常吗”—“正常”,可在这之后就没有了。顶多问一句偏干偏稀,但至于是否有便意,偏稀是否黏,还有某些人便次可能本身就不正常但他自己没有意识到,“不更衣十日无所苦”也有可能,绝不是患者主观判断的一句“正常”就可以轻易下结论的。而这些也是因为某些客观原因,比如病人多而使医生没时间问诊所造成的,但客观原因绝不应是我们的借口,老大夫固然可以凭借经验判断,但经验不一定任何时候都对。中医学的理论是可以指导实践的,不是简单的经验积累。比如头项强痛、颈项不舒加葛根,以及药物性味归经理论等等都指导着现代中医临床,发挥着作用。而这些貌似“不时尚”的细枝末节之处,薛院长在日常诊务中往往一个也不落下。所以跟诊留给我的最大体会是:对于我们初学者,面对病人,“大处着眼,细微处落目”应该是自己必须要求自己做到的。另外的收获,在于薛院长对施老医案经验集的读法的指导,我以前也多少看过些医案,但多重于禀笔记录,死扣每一案,每一方,每一药,力争把所有提到的要点都记录下来,生怕遗漏了先辈们宝贵的经验,可这么读,往往读不了几页就失去耐心,将其束之高阁。现在看来,一则是水平问题,功夫不到却好高骛远,比如对伤寒各个条文方剂都不熟悉的时候去看注家,去看经方医案,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所云。二则方法不对,拘泥于探究医案里的每个字,死于句下。现在看来真是得不偿失的做法。

本文写作背景介绍:

薛钜夫院长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创办《金方读书会》,至今陆陆续续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中医师,帮助大家加快了从中医生到中医师的蜕变,对于中医的学习,薛院长格外推崇让大家一起学习医圣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。不但是学习,诵读,薛院长还会要求大家“倒背如流”。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学习过程。当习惯成为自然的时候,大家就会都慢慢坚持下来。这是一位坚持下来的北中医同学,本文就是他在学习与跟诊过程中自然的学习体会,他认为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,受益极大,所以与大家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