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钜夫医话(二)

作者:薛钜夫-杏园金方官    浏览次数:    日期:2017-09-25

QQ截图20170925213717.jpg


二、西医能救急,中医只能治缓?

 

反复高烧不退,“再生障碍性贫血”小患者情况危急

一个十五岁的小病人,被诊为“再生障碍性贫血”,血色素降到4.5g,医院建议“脾切除”,家属不太同意,绝望之余请父亲施治。病人当时因反复大量失血,体质虚弱,频繁感冒,每次均发高烧达38℃以上。在我父亲接手治疗后的第二个星期,病人再次发热38.4℃,因正逢夜间,不方便请父亲,就去当地医院输液,天亮后,体温降至37.8℃;到了下午两点钟左右,又出现高热,已经达41℃,抽搐打寒颤不止,医院无奈之下施以大量激素。发热暂时缓解,物理降温后,体温控制到37.5℃。病人发热得到缓解后回到家中。在到家的第二天下午,高热又起,症状与前次发病相同:恶风身痛,上半身汗多,下半身汗少,寒热交替。小病人这种情况,如果连续高烧不止,就有可能危及生命。

 

家父临危接诊,针药并施巧治病

情急之下,小病人的父母急忙邀请我父亲到家里,先听他们介绍了前几日的病情,我的父亲立即进行四诊合参,再测体温39.1℃。结合几天的高热持续不退,再问小便情况,小孩儿的母亲告之:“小便黄少,尿味有臭气。”于是父亲让病人家属去找五岁以下男孩童子便,越多越好,另嘱他人去药房抓药:白茅根100克、六一散(配)10克,三剂。家人找回童子便约3000毫升,父亲嘱将其分为三份,每份做汤,其间的经过就不再赘述了。随后父亲又为病人扎针,双合谷、双三阴交、双外关、双申脉。留针30分钟后,请病人喝汤药,大约15分钟后,病人有尿意,遂备白盆接尿,解出尿液呈橘红色,尿量约200毫升,臊味甚浓,测病人体温38.6℃。留针一小时,喝药近1000毫升,小便又解两次,约600-700毫升,病人体温降至37.5℃,之前所有症状都已消退,夜晚睡眠良好。

第二天,小孩儿的母亲来家中告诉父亲:“今天早晨五点,孩子醒了,想要吃东西,但没敢给吃,早上七点,体温37.3℃,精神很好。”父亲说:“要问孩子想吃什么,除肉食外都可以,只是要控制量,不要太多。再将昨日所剩药汁继续喝完,若体温正常,仍服发热前汤药即可。”这个小病人经父亲治疗后痊愈,到如今现已经五十多岁,身体一直健康。

QQ截图20170925213812.jpg


薛钜夫说:

急诊患者治疗场面,我在随父亲诊事中,屡有观摩,屡见不鲜,而且深有感触。

在我多年的临床看病中,还没有开药,就经常会遇到第一次来的病人急切地问:薛大夫,我看您给我开的药都这么简单,药量也不大,药方也不复杂,那这药吃起来到底管事不管?是不是你们中医只能看发烧感冒和咳嗽这样的慢性小病呢?每每听到这样的疑问,我都不置可否,其实中医治病的过程,远比我们表明上看到的、了解到的要复杂。中医既可以治疗清浅小病,也可以治疗一定程度上凶险的急性热病,我的父亲就曾经治疗了大量急性热病,血液病、妇科病,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

我的行医风格和父亲薛培基也颇多相似。在我随父亲跟诊见闻中,经常能见到他峰回路转的诊疗过程,很多病情急不可待的病人,经父亲巧用针灸、放血,开一些简便的中药调治,诊疗效果立竿见影。也打破了人们观念中“中医只能治慢性病”的传统印象。不仅对一些疑难慢性病如此,即使对一些急重病的治疗,父亲的处方也很少超过九味药,最贵重的也不过是党参、黄芪等常见的普通药。

西医检查方法多样,指标划分严格,疾病对照对比和可参考的依据多;但中医相比起来,只要辨证准确,常可及时抓住治疗最佳时机,覆杯而愈,而且疗效好、副作用小、治疗过程中痛苦少。我的父亲在救治急症病人的这些故事,让我对中医治疗急重患者的自信心更加坚定起来。我想:在治疗急性病这件事上,中西医各有千秋,各有专长,探求中西汇同的治病方法,也是我们以后的追求!

在我知医、学医、行医这条路上,最先要感谢的,还是祝谌予教授。早年间我师从祝谌予教授,他是我的学医领路人。他也曾给我讲述过在云南工作期间,为修筑昆洛公路的工人治疗发热病的故事,亦很精彩,这也留待下期再和喜欢的朋友们分享吧!

 

文中药方(药名)只为(书中)内容情节需要,读者切不可对号入座,擅自模仿
使用。经专业医生诊断确属对证者,也必须经(临床)医生亲自处方后方可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