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磨药 十年铸医 ——杏园金方儿科主任张强

作者:admin    浏览次数:    日期:2020-05-24

0.png

本期人物   张强


现任杏园金方国医医院儿科主治医师,中医临床硕士,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,师从薛钜夫院长,医药并修,10年研药,10年从医。临床中注重药学与医学的结合,力求“精于辩证,明于用药”。尤其擅长呼吸体统、消化系统等疾病及亚健康状态的调理,擅长各类儿科疾病。


与金方书院结缘

张强与薛钜夫院长初识于2003年的冬天,他与黄春梅大夫一同来医院抄方学习,那时候的他眉宇间透着一股机灵劲儿,说话语速不急不缓,薛钜夫院长看了甚是喜欢,便对他说:“如果你想学医学,以后你可以跟着我抄方,同时还可以跟着药房的朱绍昌师傅学习中药的鉴别、炮制、调剂等内容,我希望你能够成为一个医药兼通的全科医生”。

2008年,张强毕业后并没有直接到医院跟薛钜夫院长学习,而是到了西安杨森从事医药销售工作,因为当初所学专业为临床中药,学习的时候更偏向于药,所以当时没有从医的想法,而且他认为从医责任重大,怕自己没有能力承担这份责任。

在西安杨森工作一段时间后,虽然薪资很高,在事业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,但并不能给他带来快乐。第一,他认为这份工作并没有让他在专业上得到了提高,第二,这种工作和生活的状态让他自己感觉到碌碌无为,第三,他的性格又偏向于安静的,因此觉得从医的方向更适合自己。


重拾中医

之后,他想起了当年薛钜夫院长的建议,于是他给薛钜夫院长写了封长信,信中他告诉院长,他喜欢中医,喜欢国医院的环境,他想回到医院学习,院长感受到了他对中医、中药的那种热爱,而这种热爱是发自肺腑的,源自他内心深处,一种对中医中药本能的触感。所以院长欣然同意了。

张强说,从药行转为医行他经历了很多,当时非常迷茫,他并不知道应该从哪里着手,更不知道与病人交流的点在哪里,还是薛老师给了他鼓励,让他从他最擅长的药这方面去深入学习,并帮助他搭建各种学习的平台。

同时,薛院长不希望张强的所学全部荒废,更希望把他培养成医药兼通,在中药方面有所研究、有所特长的医生。因为在现代的环境下,在中药方面精通的大夫少之又少了。


一人多师的学习

因此,薛钜夫院长只安排他每周一到两天的跟诊时间,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药房工作,跟朱绍昌师傅学习,并创造机会让他进行中药方面的炮制、丸药的制作等。张强也很能吃苦,埋下头修炼内功,时常陪朱师傅上山采药,并且经常有灵机一现的顿悟出现。除了跟在朱师傅身边学习外,薛钜夫院长还带他到东北跟着人参鉴别专家方土福先生学习人参,又让他跟随具有中药鉴别知识的老师到安国药市学习中药的鉴别。


1.png


从中药转中医,张强用了很长时间。薛院长曾说三年出一个买卖人,十年出一个药工。张强说他真的用了将近十年。

要想研究一个东西,不能一心二用,想学中药,又想学医,两者都能做到真的很难。通过不懈努力,张强最终于进入了状态,2009年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,2010年开始正式出诊。


半医半学的日子

2010年,也是张强个人发展比较重要的一年,他的学习工作重心又再次转移到中医上面。最开始他想在外感病、脾胃病方面进行一些努力,多看这方面的病人,但薛院长告诉他:“作为中医生,应当首先是一个全科医生,然后在全科的基础上有专长,这样医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宽,而个人所特长的专业,是要在临床中慢慢发现的,病人群是慢慢培养的。”

自此,他便开始跟随祝肇刚老师抄方,祝老师即擅长外感病又精于内科,而他的儿科技术也是一绝。他把自己的临床经验高度概括,简单易学,比如遇到哪些症状,就可以直接用哪些药物,对于初学者来说,非常方便,也好上手,祝老师还经常把症轻的患者介绍给张强。跟随祝老师学习,不仅让张强想在自己学习的领域里有所提高,更给他在儿科学习方面给予了莫大的帮助。

最初的一段学习时间里,张强的一半时间用于跟随祝老师抄方,另一半时间继续钻研中药,他说在学校的时候觉总觉得医药是分家的,没有任何互通点与关联性,但通过跟薛院长的学习,他发现医药是不分家的,人体疾病有寒、热之分,相对应的药品也有寒、热、温、凉之别。所以懂得中药也是一种优势,他很庆幸自己一直研究中药。

在中药的学习过程中,张强说他最大的收获是规矩。无规矩不成方圆,规矩不是约束,规矩是方便自己,更方便他人。这也是他在药房跟朱绍昌师傅学习到最重要的知识,除了规矩,他还从朱师傅那里学会了更多做人、做事的道理。直至2016年才他才完全从中药学习中抽离出来。


学习的过程才是最大的收获

俗话说,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张强说,薛院长曾经给他举了一个京剧的例子,跟师学习到底是把我变成你?还是把你变成我?

其实,学习时要像老师,但学习最终学习的是神,而不是形,虽然最初可能和老师的样子一样,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,最终会形成自己的样子。

在学习的过程中,不要一遇到问题就去问老师,要学会先自己找答案,拿着答案去问老师,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,就会发现很多问题,也会有很多思路,实在想不明白的时候再去问老师,老师稍微指点,自己便会有很大的收获。

张强说,他以后不会离开中医,他已经把中医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,深入骨髓。中医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,就拿《伤寒论》来说,它只在是汉朝中医的最高成就,中华上下5000年,知识的更新迭代,怎么可能随便一本医书就可以学完?所以在学习中医的这条路上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能够真正的融汇百家,真的很难,但不能因为难,就停止学习的脚步。

张强认为,在学习的过程中,更应该认清本质,为什么要学习?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什么?答案是解决问题,解决患者的病痛。

他说他很敬佩院长,院长是他的师傅,更是他的榜样,虽然上了年纪,但对于学习方面,比许多年轻人更有热情,院长现还每天都在坚持读书,坚持钻研医术,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。


庆幸自己的选择

一个好的老师,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,他可以言传身教,让你跟在他身边不自觉的学习。张强说,他很幸运,遇到了这样一位好老师,他更庆幸他可以一人多师,可以学习到每位老师的精髓,得到众多老师在医术上的指点,这样的学习机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。

张强说,在这里学习的这些年,让他从一个迷茫无助的小青年,变成了一名合格的,且日诊量50人次左右的医生,他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,更为自己当初所做的选择而感到骄傲。同时他也希望师弟师妹们不要辜负老师们的辛苦栽培,努力学习,成就自己。


最大的成就来自于患者的认可

如果说,一个医生怎样才能证明自己?那便是来自于患者的肯定。

患者杜芳,生在一个医学世家,家里有好几位亲属都是医生,不过都是西医,因为诊疗理念的不同,家里人对中医原本怀有一些偏见。

在她的孩子出生百天前后,因为感冒,得了支气管炎并出现一些哮喘症状,虽当时治愈但从此后每年杜芳和丈夫都要奔波于儿童医院和家之间,可是即使看得再及时,孩子的支气管炎和哮喘还是会在好了之后反复发作。

同时,杜芳的慢性咽炎也逐渐严重起来。为了自己和孩子的病情,杜芳和丈夫疲惫地应付着。终于有一天,面对西医诊治的短效性,经人提醒,他们找到了张医生。不想这一不经意的决定,竟然给孩子甚至他们全家找到了一位特别负责的“家庭保健医”。


3_副本.jpg


第一次诊病,张强医生细致耐心的诊询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,而诊疗效果却使他们彻底地成了张强大夫的“粉丝”。孩子每年都会反复的支气管和哮喘,经张强大夫诊治后,仅仅吃了一副药之后孩子的咳嗽症状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,三副药后再无症状;而杜芳的慢性咽炎在连续两次诊疗过后也再也没有复发了!

为此,身为外科医生的杜芳丈夫完全放下了自己之前对中医的偏见,并且从此后一旦家里人生病,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——“去国医院找张强!”全家人更是把张强大夫奉为“最贴心的‘家庭保健医’”。

不仅如此,杜芳还把张强推荐给了身边的朋友,孩子幼儿园的家长,也正因为如此,张强医生的患者群又扩大了……

微信截图_20200412100540.png

-24_副本_副本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