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院长医话

作者:薛院长-杏园金方官    浏览次数:    日期:2017-09-25

默认标题--设计创建于创客贴 (3).png

医患应是知心朋友关系

我是薛钜夫,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院长,临床看病四十余年,心里一直有些话想和朋友们说一说。这些年随着病人越来越多,我深深感觉到医生与病人准确交流的重要性,之所以有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出现,有时候是病人没说清楚,有时候是我们医生忽略了病人生病的细节,急于求成,从而耽误了诊病效果。我们并不理解,病人那种急于见到医生,将自己心中的话向医生倾诉的急迫心情。同时更希望医生能对自己多说上几句指导和建议的话,心里才觉得踏实,这些是医生很难体会到的

每当我坐在诊桌前,眼前总不禁浮现昔日跟随父亲抄方学习的场景,我的父亲薛培基曾告诉我“医生临诊要从大处着眼,细微处落目,切不可忽略病人所表现的细节,病的关键往往在细微处显露本质。”那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呢?医生与病人之间是不是也存在一种交流技巧呢?


你想知道的,医生会告诉你么?

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病人,至今令我印象深刻。

一位患有头痛的中年男性病人:因左侧偏头痛,自服了一些解热止痛西药未见效果,遂去医院挂了一个特需专家号。早晨很早就到医院排队,大约三个半小时后,好不容易见到了这位专家,见面后,医生只问了两句:“你怎么不好了?”病人回答:“左侧偏头痛。”“头痛多长时间了?”医生一边问,一边开着检查单据,当病人告知已经一周了的时候,医生已将检查单递给病人说:“我知道了,你先去检查一下吧!”此时病人感觉还有一肚子话要向医生倾诉呢,医生已经示意下一个病人替坐在凳子上了。因为痛苦的缘故,病人要求先开些止痛药,以缓解一下当前头痛,可这位专家略有不耐烦地说:“等检查结果出来,知道你是什么病了,才能开药。”说着,就开始为下一位病人开检查单了。病人只好拿着手里的单子排下一个长队等候交费检查。到了检查科室后,得到是三天后取化验结果的告知,另一张是一周后才能约上检查的脑 CT 单。据病人讲,此时自己不知道该去哪儿了!无奈之下,只得去了药店买了一盒明知道对此病没什么效果的止痛药片,聊以安慰内心,经人介绍,两天后找到了我。以上就是病人诊前叙述的治疗经过。接着是病人对病情的描述:“左侧偏头痛剧烈,有炸裂之痛,痛到连头发都不能碰。痛时拽着眼,拽着牙,好像左侧半边头和脸分不清哪儿不痛。吃了止痛药出点汗,头痛就轻一些,但出汗后又觉着有凉风往头里钻,这几天把我给折腾坏了,我实在等不了那些检查结果了,薛大夫,您不管想什么办法,赶紧先把这痛给止了吧!谢谢您了!”听了病人清楚而又符合医学逻辑的病证表述,加上与其面对面的直观所见的印证,他患的是三叉神经痛已经是很清楚了。病人接过处方,对我说:“薛大夫,我能感觉到,您这药一定管用。您今天能给我把心里想要说的话全部说出来的机会,我这心里就舒服多了。”病人走后,我对身边抄方的学生说:“我们做医生的,时刻不要忘记,病在病人身上,我们要多给病人详细表达的机会,尽量减少医生的主观猜测、推断,只要医患交流顺畅,诊断就会更加准确,疗效就会提高。”

       我认为,医患之间好的沟通,是看好病的基础。就像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“有很多时候,医生眼里简单的常识,很可能就是病人难以理解却迫切想明白的知识。我们当医生的,多用一些平常人能听懂的话去和病人交流,少说过于玄妙的医学术语,就能减少病人的担心和恐惧。”而这也是我们做医生的,毕生追求的目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