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好中医那些事儿

作者:唐文奇-杏园金方官    浏览次数:    日期:2017-07-29

不少非中医专业的朋友曾经问过我这样的问题:怎么学好中医?

不同的人,我的回答是不一样的。对于一些出于对中医好奇、完全没有想沉下心来学习的朋友,我的回答多是:熟读四大经典,背诵《伤寒论》、《医学三字经》云云。结果,他便放弃了。这对他是好事,少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占用大脑内存;还有一种类型的人是真的是想学中医,又苦于无门,或者正在拜师学习,或者业余学习在我看来已经学得不错了,对这样的人如果我还这么说那就太不负责任、太外行了,没准人家学得比我好。对于这些真心想学中医的人,我的回答是:

不同的人的基础不同,方法自然也不同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:中医来源于生活,要在生活中学习。

我从中医学院毕业拜师于师门之初,那次在师父家给他做饭,师父考验我:“既然中医离不开五行,生活更离不开五行,那你在这厨房里给我找出‘五行’来”。找出“火”不难,煤气打开火便来了,“水”也不难,打开水龙头便是水,“金”也容易,锅、菜刀都是金属做的,“木”同样不难,木筷、砧板都是木,煤气虽然看不到木头,但也来源于木材,同样有木性;“那么‘土’呢?”,师父当时问。我说:“‘土’就太多了,我所站的地板砖属于土,因为他承载了我,同样锅碗瓢盆都有“受纳”之性,皆属于土,米饭以及各种菜也属于土,因为它走脾胃可以充饥。”师父欣然点头说:“由此说来,任何事物都有五行属性,只是各有所偏……”,于是话题也便因此展开了,仅做一顿饭的功夫,我便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,也感受到了学习中医的乐趣。

至于背诵经典,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濒湖脉学》、《医学三字经》,甚至《针灸大成》里的选文《标幽赋》、《通玄指要赋》等,在学医之初我都认真诵读或者背诵过。但很惭愧,至今能烂熟于心的没几条。不过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,我觉得:不会背也并不等于不用。中医并不是古板的教条,也正是中医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医思维的灵活性,它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,可以随时代、地域等的不同特点而相应的变化。所以,我完全赞同中医需要与时俱进,以不变应万变。不变的是中医思维、是经典,但离开了生活的,盲目的背诵经典只会徒增烦恼。

 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

我遇到很多改行学习中医的朋友和中医爱好者,他们的中医功底的确让我很钦佩,因为他们是真的热爱中医,以学习中医为乐。所以我们不要低估任何一个中医爱好者的智商和潜能,作为一个中医大夫,如果有人问你怎么学习中医,动辄“《伤寒论》你背会了么?”、“先把《医学三字经》背下来再学中医”、“先认真诵读中医四大经典”等诸如此类的回答,拒人于万里!看似古朴纯正,在我看来这只是为自己筑起一道高高的壁垒,让人觉得你高不可及,其实只是内心底气不足的表现。

中医没有门槛,一呼一吸都离不开中医,至于能学到什么程度,这要看个人的先天造化和后天努力。师父曾经说过,学习中医最好的老师是病人。不是么?察色按脉,病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教你怎么看病,怎么遣方用药。所以,能不能遇到“明师”也不是一个中医初学者所要担心的,你自己都还没有“明”,又怎么指望遇到“明师”?只要你肯诚心去学,哪怕一个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中医大夫,甚至一本书都能领你入门。“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”,技术的精进还得向病人学习,向生活学习。

学习中医后,不宜满口“道不轻传”、“善根福德”、“机缘巧合”等一派“古气”的话(中医人都听腻了),都不能正常的说一句话了。这样很容易偏离正常生活轨迹,看什么现象都是错。中医是很生活化、很接地气的,必要的时候说一些专业术语可以,千万不要把这些话语太多的带到生活中来。当很多人都视你为异类的时候,你离生活、离中医也渐行渐远了。